河北新闻网

邯郸馆陶县文化建设实施“五个一”举措的调查

    冀新会 武林祥 王茂军

    近年来,馆陶县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五个一”举措,全力推进“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为推动邯聊之间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实力、秀美、和谐的现代化新馆陶提供了文化支撑。

    一、基本做法

    (一)注重长远拓视野,明确一个远景规划。规划就是导向,规划就是生产力。馆陶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发展的长远规划,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为指导原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黑陶等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兴县基金,搭建剧团等文化载体,发展体育、全民健身等大文化。二是科学谋划文化发展项目。在文化事业方面,谋划了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黑陶图书馆;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馆陶县大剧院。在文化产业项目方面,谋划了总投资20亿元、占地5000亩的卫运河文化旅游生态园区;投资5亿元、占地500亩的黑陶文化产业园;总投资3千万元、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粮食画生产基地;总投资1千万元、占地总面积为50亩的葫芦画种植生产基地项目。谋划了总投资近亿元的《魏徵》精品电影;投入保护资金1500万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陶县四股弦保护项目。三是创新谋划文化活动。结合馆陶实际谋划了举办魏徵文化研讨会、展示大变样成效书画展活动,开办文化创新高层论坛。

    (二)完善设施润民心,打造一批文化阵地。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和部门帮建等形式,切实加强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加快建设县级文化阵地。累计总投资3.4亿元,切实加快“一区一中心一院五馆”(公主湖文化景区,文化艺术中心,数字电影院,魏徵博物馆、规划展馆、图书馆、档案馆、体育馆)建设,其中投资200余万元的高标准数字影院已建成投用;总投资1.3亿元的魏徵博物馆、规划展馆、体育馆主体工程已建成。二是加快建设乡镇文化阵地。把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纳入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范围。近年来,累计投资2亿元,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综合文化站,面向群众开放。三是全面建设村级文化阵地。实施行政村“六个一”工程,即建起一支文艺表演队伍、建好一个文化场所、打造一个农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建设一条文化墙、建好一个广播站、有一套健身路径,每个乡镇选择3—5个村,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场所。

    (三)转变方式激活力,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大力振兴文化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一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时间要求,2010年就全部完成了文改任务。二是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在成立和运作好省文化产业协会第一个县级分支机构——黑陶艺术研发委员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馆陶县陶漆工艺厂“河北省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扩建,实施了总投资1.5亿元、占地80亩的陶艺文化园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三是着力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挖掘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着力打造黑陶产业,先后研发黑陶、彩陶、漆陶、镶嵌陶等不同品种2000余个。目前,黑陶成为该县的文化支柱产业,共有规模型黑陶企业6家、相关产业链企业4家,该县获得 “中国黑陶艺术之乡”称号。四是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影视制作、艺术创作、工艺美术、时尚设计、广告装潢等创新型产业,支持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同时,积极扶持粮食画、葫芦画等特色产业。农民张海增创办“陶山粮艺”企业,吸纳农民工1000余名,粮食画作品在四川成都“全国工艺品展示交流会”上荣获银奖。

    (四)面向基层移重心,建设一支过硬文化队伍。一是面向社会“引”才。结合馆陶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文物管理、戏曲培训等人才匮乏的现实,制定了人才引进方案和优惠政策,坚持每年引进100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二是通过活动“练”才。坚持每年举办元宵节民间花会进城表演,开展摄影、书法、绘画、剪纸、演唱比赛等文化活动,参与人员文化本领得到了历练。三是社会组织“聚”才。对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书画、篮球、乒乓球、棋类等各种门类的文体人才进行了挖掘,吸引聚集了一批文化人才。四是开展培训“造”才。利用九洲书画院、陶山书画苑、小青艺术学校进行培训及上挂学习、高校进修,培养造就了近千名专业技术人才。

    (五)夯实基础重保障,创新一系列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机制,是推动文化工作的有效抓手。一是强化领导推动机制。县委主要领导任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县委、政府定期研究文化工作机制,全县形成县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大格局。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2008——2010年,财政支持文化建设资金35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32.5万元,“两馆”建设经费60万元,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和设备改造资金130万元。2011年,将311万元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3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文化建设工作,县财政专列50万元用于推进“欢乐陶山(乡村)”文化工程。三是强化示范引导机制。注重培养“优秀文化队伍”、“文化能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最受欢迎的文化精品”、“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建设的民营企业家”六类样板。四是强化考核督导机制。建立“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督导、半年一考核”制度,对有突出贡献人员的进行重奖。

    二、初步成效

    近年来,馆陶县委、政府立足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建设经济强县和打造文化强县协调并进,积极引导和激活和谐文化建设要素,着力构建多元化文化格局,催生发展文化产业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县文化活动类型多样,参与广泛,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不同需求。从活动内容上可分为元宵节花会进城、器乐演奏、皮影、木偶戏、秧歌票友、民间剪纸、图书借阅、电影放映、威风锣鼓、武术健身、彩色周末、文化市场综合经营等十多个种类;从开办形式上可分为个人独资、多人合资、集体参资、出资等四种。在文化活动组织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极具地域和行业特征的文化活动区域,如房寨镇河寨村狮保会、南徐村乡前许庄村四股弦、王桥乡南孙店冀南皮影表演、馆陶镇车疃村二人扳、柴堡镇王二庄吹歌、路桥乡青阳城村民间剪纸、魏僧寨镇滩上村木偶戏、城区集镇区经营文化等。

    二是打造了具有馆陶特色的文化品牌。馆陶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元宵节花会进城文化活动约定俗成,特别是通过秧歌、歌舞、绝活、戏曲、游戏等形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了具有馆陶县特色的四股弦、皮影戏、二人扳、木偶戏、舞狮舞龙、旱船等一批精品节目,打造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该县全力培育全国最大的黑陶文化基地,按照“提升水平,做大品牌”的要求,通过依托科研院校、成立研发机构、对外积极推介、注重文化结合等举措,将传统的黑陶产品开发拓展为集陶艺、漆艺、镶艺于一身,形成了镂空、浮雕、线刻、影雕、彩绘、漆画、镶嵌几大系列,各种陶艺产品已有1000多个品种,年产值已达1.3亿元,打造了“中国黑陶艺术之乡”品牌。

    三是助推了邯聊之间中心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为馆陶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文化条件,助推了邯聊之间中心城市建设。近年来,该县以文化建设为推力,立足国道、高速、铁路交汇的交通区位优势,蛋鸡、机械制造等产业基础优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骄人成绩:大变样工作成效显著,2009年考核东部县排名第一、2010年东部县第二;项目建设势头迅猛,连续两年位居东部十县第一,以大开放大项目促大发展的做法被市领导称之为“馆陶现象”;2010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1亿元,荣获“中国金融生态文明县”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王静超】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