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荒山绿化的背后 ——看武安市是如何推行林权制度改革的

    本报记者 佟荣满 任琳娟

    到武安观光,你会发现,昔日的荒山变绿变美了。据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家庄乡5毛钱一亩的荒山都没人要。2007年林权制度改革后,多年荒弃的荒山、坡地、河滩,成为大小老板们争相投资的宝地。从2008年开始,武安全市造林面积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30.8%,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0%。

    据了解,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除公益林及退耕林之外,武安109万亩林地荒山全部明晰了产权,涌现出213个千亩造林大户,其中5000亩以上的就有31户,承包荒山98万亩,占武安林改林地的90%。

    “大户承包”让过去无人问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农户包山的困惑

    武安林业用地绝大多数是石质山场,山高坡陡土层瘠薄,加之年降水量不足500mL,且十年九旱,造林难度大,产出效益低,群众对经营山场积极性普遍不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安在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按照上级要求广泛推行了“农户包山造林”责任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包山农户”有13万,承包了86万亩山场,武安70%的农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荒山。

    但从实践看,“农户包山”后普遍存在“包而不绿”现象。从推行“农户包山”到2007年的20多年间,武安“包山农户”只绿化了10万亩荒山,占承包面积的11.6%,这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通过上级投资绿化的。实际上“农户包山”后,除承包山场条件较好的农户开展了造林绿化外,绝大部分农户根本没向山场投入,早已“弃山”。

    一位曾在山区工作过的乡镇党委书记感言:“一进管陶川,呆了20年,来时荒山秃岭,走时秃岭荒山”。林改时,武安动员农民“再次包山”,但农民的积极性始终没有调动起来,应者廖廖。

    这样的工作实践让武安决策者充分认识到,“瓜分”模式的林改,不适合武安实际,一般性的家家户户经营山场,武安根本绿不起来。

    大户包山的勃兴

    武安的山场真的没有经营价值吗?武安的荒山就不能绿起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武安市林业局副局长尹升秀说,经营山场前景是广阔的,关键是实施综合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这又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这也正是普通农户无法承担的。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王静超】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