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邯郸社会民生

邯郸:把贫困的帽子甩得再远些

2017-03-21 14:27:57 来源:邯郸晚报

2016年以来,邯郸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开战即决战、决战必决胜”的姿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立下愚公移山志,在邯郸大地有力描绘出一幅摆脱贫困的时代画卷……

脱贫:数据之中见成效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5年底,邯郸市有大名县、魏县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平县、馆陶县、肥乡县、鸡泽县4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加上有扶贫重点村的涉县,7个县共有扶贫重点村535个。全市农村贫困人口33.5万人,其中重点县22.33万人,非重点县11.18万人。

还有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邯郸市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6个扶贫重点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10%以上,均超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8%),全市15.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同时,河北省已组织对邯郸市5个贫困县(区)摘帽、285个贫困村出列工作进行了核查验收和第三方评估。

2017年是邯郸市实施三年脱贫规划的攻坚年,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基本扫除贫困的关键一年。邯郸市将继续在产业增收、民生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发力,抓实系统性扶贫,巩固阶段性成果,注重内涵式脱贫,提升稳定性层次,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民生:兜底保障暖人心

近年来,邯郸市围绕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实行兜底保障,千方百计让贫困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人员看不起病,不让一个贫困家庭住危房,不让一个贫困家庭陷入生活困境。

邯郸市目前已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将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财政资金已对7.5万个低保户、14.98万贫困人口补助1.2亿元,对1.14万个五保户补助4089万元。

2016年,邯郸市对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每人资助4000元,共计164万元;秋季学期起,邯郸市对市内普通高中、中职、市属高校就读的637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全市为88454名各学段家庭困难学生发放资助资金6778万元。

疾病是导致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邯郸市推出市直医院包县、县直医院包乡镇、乡镇卫生院包村、乡村医生包户的“四帮一”机制,贫困户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34所市、县级医院与贫困地区的12所县级医院、72所乡镇卫生院结成对子。2016年开展大病救助5996人次,减免医疗费2400多万元,设立扶贫病房212间、床位3178张,1324人享受“一免四减”优惠政策。

同时,2016年邯郸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990户,“十三五”期间将易地搬迁5.4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8916人。

攻坚:产业扶贫新格局

邯郸市在脱贫攻坚中把产业扶贫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龙头带动、市场运作,突出“三大创新”,规模发展“绿色工厂”,着力培育“产业工人”,形成了县有特色产业、村有生产基地、户有增收项目、人有创富技能、业有市场主体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2014年,馆陶县将具有粮画制作传统的贫困村寿东村定位为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粮画小镇”,通过大力帮建,使其成为“2015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辐射带动邻村寿南村、寿北村,实行一体化建设、聚集式发展,开创出“一镇三社区”发展框架。

诸如此类,邯郸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贫困村逐一研究、精准定位,确定中心村精心打造“一村一品”,带动周边村逐步形成“多村一品”,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全市贫困村建点带面,逐步形成了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业、家庭手工业三大扶贫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市贫困农村设施蔬菜、优质林果、林药间作分别达到了14.7万亩、22万亩和15万亩;养殖场达到422个,禽、畜存栏量分别达到了1309.6万只和11.7万头(只),贫困农户种养产业参与率达到70%,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位于广平县的邯郸市富硒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6500余户农民签订了富硒小麦订单种植合同,公司统一提供良种、硒肥、技术和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产品,农户分户种植5万余亩富硒小麦、黑小麦,以交售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干好多得。企业降低了成本,农户平均每亩比传统生产多增收500元,实现了“双赢”。

产业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头戏。邯郸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资产收益为重点,以股份合作为途径,在“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产业扶贫格局中,优化市场主体与农户这两个核心的利益链接模式,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参与股份合作扶贫的经济组织已达329个,带动贫困户20022个,提高了群众的致富增收能力,打通了群众的小康之路。(记者安志宏)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董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