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邯郸要闻

邯郸新福祉:聚焦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

2017-10-14 12:05: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邯郸东环立交桥。 柴振杰摄

一名小朋友在邯郸市博物馆广场体验直饮水。 陈苏冬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5年来,邯郸市把保稳定、惠民生、促和谐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瞄准群众所需所盼,细处着眼、实处发力,每年办好一批接地气、顺民意的民生实事,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5年来,全市每年财政支出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150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603元和12153元,年均增长8.9%和10.2%。5年来,全市完成68万人脱贫,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借道左转、城市WiFi全覆盖、主城区公益直饮水、医患纠纷调解“两中心一基金”、微信矩阵等民生事项,为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致力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平安连着千万家。近年来,邯郸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任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个理念、两大机制、三网建设、四措并举”的总体工作思路,提高站位谋平安,履行职责抓平安,强化措施保平安,社会治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个理念”,就是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组建高规格领导机构。“两大机制”,就是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的共治机制和综治牵头、部门参与、共建共享的融合机制。“三网建设”,就是加强警网、天网、民网“三网合一”的系统性工程建设。“四措并举”,就是构建“大民调大化解”格局、实施高铁沿线技防战略、扩大治安保险覆盖范围和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警网、天网、民网“三网合一”的立体化巡防体系。从警力配备、勤务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网格化巡逻防控勤务改革,实现主城区“白天一公里见警察,夜间一刻钟见警车”,网上视频巡逻市域全覆盖,有力震慑犯罪,提升群众安全感。开展立体化巡防以来,邯郸治安形势持续好转,2013年至2016年,全市刑事案件发生率同比分别下降18%、36%、23%、35.6%,近3年降幅稳居全省第一。

完善群众工作机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邯郸创新“大民调”工作机制,成立四级群众工作委员会,下设群众工作中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群众工作为统揽,打造集矛盾排查、信访稳定、社会治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以“大民调”促大化解,以大化解促大稳定,夯实基层基础,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

●靶向施策推动民生改革,为群众送上“大礼包”

登录“邯郸市民网”,轻点鼠标,按要求上传申请书、设计方案等电子版资料,足不出户,轻松完成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申报——近日,河北渊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吴长垠通过网上申报,仅用3个工作日就领到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

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面对面”为“网上办”。2015年,“邯郸市民网”开通运行,156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187个公共服务事项可通过市民网查询、申报、办理。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民生,始终是邯郸这几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以“市民网、市民卡、市民车”为内容的市民工程,是邯郸充分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大礼包”。

手持市民卡,轻松畅行国内165座城市。不仅是公交,市民卡还整合水电、医疗等系统资源,加入公共管理、公用事业服务、银行卡支付等功能,就医、购物、旅游实现“一卡通”。截至目前,该卡已在主城区发放32万张,未来两年内将发放600万张,实现市民人手一张。

一辆辆公益自行车穿行于大街小巷,成为古城邯郸的一道风景。2015年9月,邯郸在主城区首批投放3000辆公益自行车,实现自行车网点与公交站点衔接,缓解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去年7月新投用3000辆自行车,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公园、广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安装直饮水机,方便市民室外饮水;探索推出车辆“借道左转”法,路口通行效率提高3至4倍;率先实施智慧社保,成为全省唯一全国电子社保示范城市……面对民生领域热难点问题,邯郸以改革创新为路径,推出一系列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惠民举措,提升着百姓幸福感。

●多措强化医疗卫生服务,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健康是幸福之基。邯郸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经过近一年试点,今年7月,邯郸市正式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协议,家庭医生负责签约居民的初诊、分诊和双向转诊协调,并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年内,邯郸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30%以上,65周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残疾人及高血压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全市214所乡镇卫生院、5390个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全市居民电子档案建档率达86.5%。2014年,邯郸市33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2015年12月,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全市14家城市公立医院和各县(市、区)214个乡镇卫生院、5663个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

设立专家“健康小屋”。2012年开始,邯郸市卫生部门探索建立“健康小屋”,鼓励邯郸市和各县(市)医院专家到社区、农村,为群众提供健康指导、健康干预、慢性病防控等服务。目前,全市累计建立“健康小屋”2000多座,举办健康知识讲座3.48万余场,服务群众100余万人次。

●下“绣花”功、啃硬骨头,大力推进精准扶贫

截至去年底,邯郸仍有贫困县6个、贫困村543个、贫困人口33.5万。“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绣花’功,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到人。”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表示,继去年15.3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8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后,今年全市将确保7.54万人稳定脱贫。

兴产业,拔穷根。邯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家庭手工等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目前,全市贫困村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林果、林药间作60多万亩、养殖场705个,畜禽存栏1640多万(头)只,打造了49个旅游专业村,建成光伏电站1457个(组)。

“一帮一”靶向帮扶。2013年起,邯郸组织2.9万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2.9万户有劳动能力、致富愿望、帮扶空间的贫困家庭,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目前已有1.8万余户困难家庭稳定脱贫。

兜底线织密“保障网”。对于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邯郸织密保障网,将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建立市直医院包县、县直医疗机构包乡、乡镇卫生院包村、乡村医生包户的健康扶贫“四帮一”机制,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全民创城、共建共享,让城市更舒适宜居

违章建筑消失了,老旧小区告别脏乱差,斑马线前互相礼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让邯郸城市面貌发生可喜变化,更让文明意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邯郸将创建文明城市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把群众期待变成创建行动,把群众呼声作为努力方向,一批困扰群众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激发了群众参与创城的积极性。

老旧小区改造是“老大难”之一,这些小区普遍存在私搭乱建、脏乱差等顽疾。邯郸不仅整治社区环境容貌,还着眼长远建立社区物业服务站,组建业主委员会,推选单元长、楼长。市财政每年投资2000万元,以奖补形式支持老旧小区引进物业公司管理,目前全市新建、完善老旧小区社区物业服务站207个,未来3年将实现社区物业服务站全覆盖。

“创建文明城市,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今年5月,邯郸启动“文明1+1创城百分百——百万市民文明积分行动”,点燃市民创城热情。活动每周、每月评选百名“文明先锋”、千名“文明使者”,予以奖励和表彰,引导市民从我做起践行文明、传递文明。目前,该行动注册人数达25万余人,汇聚起全民创建的强大合力。全市注册志愿者近2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2000多个。(记者刘剑英)

●全民创城 老旧小区换新颜

“违章建筑拆掉了,路面平整了,还添置了健身器材。”说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邯山区国棉一厂家属院居民常保琴脸上透着笑意。

国棉一厂家属院是个有4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以前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各类违章建筑达360余处,被居民们称为“废品院”。今年4月以来,通过拆除违建、绿化美化,小区基础设施、环境容貌全面提升,昔日“废品院”变身美丽小区。

“创城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常保琴说,她主动参加了社区义务巡逻队,因为维护社区环境每个人都应该贡献力量。

类似的变化,发生在邯郸主城区1172个老旧小区。面对普遍存在的私搭乱建现象,邯郸市以人为本,和谐有序拆迁,累计拆除违章建筑53万平方米、占道棚亭2867个,增绿补绿15万平方米,改造道路街巷路面面积40余万平方米,小区环境得到大幅改善。目前,老旧小区社区物业管理建设正在推进,未来3年将实现社区物业服务站全覆盖。(记者刘剑英)

●一帮一 结对帮扶甩穷帽

“没有‘亲戚’帮助,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呀!”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亓固村村民申树英说的“亲戚”,其实是前几年才认识的帮扶干部——邯郸市政府办公厅机关干部张志向。

申树英前些年因治病陷入贫困,盼着找个门路脱贫,但苦于缺信息、少技术、没资金,日子一直没什么起色。2013年,邯郸市启动机关干部“一帮一”结对帮扶,借助帮扶干部的政策、信息等优势,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群众“造血”功能,2.9万名机关干部与贫困家庭结对子,变过去“一次性慰问”为“常态化帮扶”。张志向与申树英结成了帮扶对子,老申重新燃起了致富梦。

经过多方考察,张志向帮老申确定了养鸭项目。他用工资担保,帮老申贷款10万元。为避免错过养鸭最佳时期,他先期垫付3万元,建起两个300平方米的鸭棚,购买2000只鸭苗和磨饲料机。之后,又帮助联系鸭蛋销路。当年,老申就收入6万元。如今,申树英已经彻底甩掉了“穷帽子”。(记者刘剑英)

责任编辑:李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