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邯郸科教文卫

“一线城市”不再是首选 邯郸生源更乐于守家就业

2018-07-09 14:33:09 来源:中原商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突出

告别了中高考的热潮,迎来7月高校毕业季。曾几何时,这正是大学毕业生四处奔波忙于投简历找工作之时,而今他们的就业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不小的变化。

如今的毕业生们更看重于自我兴趣所在,更追求舒适性,“慢就业”群体日益增多,同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不再是众所瞩目的首选,不少年轻人选择回乡或舒适度较高的城市和职位。

毕业即失业?年轻人不急于一时

据了解,今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预计达36.8万人,非师范类33.5万人,师范类3万余人。其中毕业的研究生1.57万人,本科生17.97万人,专科生17.26万人。如此多毕业生涌入职场,竞争应该十分激烈,可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急于找工作。

“现在毕业生是多,但绝到不了无事可做的地步,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急于一时。”今年毕业的河北工程大学学生会干部、屡获奖学金的晓红在校门口租了间房,边看着考研资料,边关注着各类招聘信息。她至今只投了一份简历,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其他的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待遇偏低或工作环境不好,我也没创业的兴趣,所以再等等看,毕竟工作不同于打工,可能影响一生,慎重点儿好。”

而23岁的邯郸学院毕业生小敏却直接拒绝一知名教育集团伸来的橄榄枝。“每月5000元以上的工资也不算低,我也犹豫,不过他们非要签三年协议,我还想考公务员和公办教师,不想被牵扯住,只好拒绝了。”小敏有些遗憾地说。

采访中,虽然有不少大学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骑驴找马,逐步向自己的奋斗目标靠近”,还有一部分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表示“不急于就业,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少数毕业生选择创业。大学生在毕业后择业迫切性有所降低,选择“慢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成为当下的新动态。

有专家表示,“慢就业”现象不见得不好,起码说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许多毕业生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但需要警惕,别把“慢就业”当成“懒就业”的借口。

“一线城市情结”松动本土工作意愿增强

90后的邯郸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小涛并没有和宿舍的同学一起去深圳应聘,选择了在家备战邯郸本地教师招聘。“深圳的待遇很不错,去了就能落户,但我是家中独子,也不想离家太远。”小涛说,他对家乡邯郸的山水和慢节奏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邯郸教育市场很活跃,家人也很支持他留在邯郸工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小苗曾先后到省会石家庄和北京实习,转了一圈,他回来应聘到了一家钢铁企业。“在北京,名校本科毕业生、博士生一大堆,好工作根本轮不上咱。一般跑业务或做服务工作没面子,苦累不说,待遇还抵不上日常开销,压力山大,还是回来的好。”能在钢厂技术科上班,小苗很高兴。

在和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一些学生聊天时,记者发现他们对“北上广”一线城市情有独钟的并不多。大家选择的就业城市主要是回老家,或者是去二、三线城市。“刚开始还有些冲动,但听了不少校友在‘北上广’的拼搏历程就退却了,生活成本高,买房、落户难,都会影响生活质量。”邯郸学院毕业生小周也表示,同学的想法都差不多,要么回家乡,要么去自己喜欢的城市。“很多同学跟我一样,没有什么生活压力,父母还在上班挣钱,家里房子、车子都是现成的。所以我们有更大的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选择自己想要的城市和想要的生活。”

谁不想拥有一份爱好与工作融合、待遇又好的工作?这也许正是时代发展进步的结果。

就业冷热不均渠道日趋多样“我们学校就业率逐年提升,今年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半数都被中国电网录取了,信息工程、机电专业就业形势良好,但思想政治、心理学、公共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对口度或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就业较难,不少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邯郸学院招生就业办负责人赵林告诉记者,各专业就业冷热差异较大,既有市场需求不足,也有大学生所学专业和技能满足不了市场所需等原因,学校坚持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就业原则,积极与企业对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就业率。

邯郸优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鑫也表示,今年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万金油”型的文史类毕业生就业较难,由此也可以看出高学历普及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赵林表示,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就业渠道日趋多样化。今年该校毕业生有的去了华北医药、长城汽车、美的电器等企业,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选择了创业,还有的报考研究生,还有村官、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赵林建议,在如此多样化的就业渠道面前,应届毕业生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拓展思维,改变观念,放下思想包袱,一步一个脚印走职场之路。(记者张红军)

责任编辑:董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