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邯郸区域新闻

摆脱贫困的“平原作战”——看魏县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10-24 17:28: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摆脱贫困的“平原作战”——看魏县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魏县沙口集乡大杨庄村扶贫微工厂工人正在检查书包质量。 胡高雷摄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赵书华、刘剑英)时唯九月,序属三秋。“中国鸭梨之乡”魏县梨果飘香,丰收的喜悦写在梨农脸庞,沃野平畴涌动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气象。

拥有人口105万,头戴国定贫困县帽子30多年的魏县,脱贫了!

在全国率先设立扶贫微工厂,解决农村“半劳力”就业难,入选国家扶贫办“基层脱贫攻坚100计”第1计;全国首创精准防贫机制,有效控制贫困增量,巩固脱贫质量……脱贫攻坚这一仗,魏县打赢了,而且打得扎实、曲折、荡气回肠!

把握精准要义 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的魏县方略

9月21日,魏县沙口集乡党委副书记段伟两年来第一次休了一个完整的周末。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从2016年7月到2018年9月,魏县从县级领导到普通干部,都憋着一股劲:不脱贫,不休假。

魏县,地处冀南平原,1983年被确定为县域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较低、整体竞争力较弱的贫困县;198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贫困县;1994年被列入国家“八七脱贫攻坚计划”;2002年被列为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又被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魏县县委书记卢健走访贫困户。

“30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但贫困县的帽子始终没有摘掉。”在一间简朴的会议室里,魏县县委书记卢健对记者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必须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仗,魏县怎么打?县委、县政府的结论是:领会精准要义,下足绣花功夫。

这场攻坚战,是从2016年精准识别“回头看”开始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精准。因此,摸清贫困人口底数,非常关键。只有详细了解了是因病、因学,还是因灾致灾,是无劳动能力,还是发展动力不足?才能确定帮扶方案。”卢健说。

2016年2月,邯郸市和魏县选派429名干部组成143个工作队,进驻平原深处的143个村庄。在此基础上,市县两级7081名干部与24270户贫困户结成对子。他们肩负的使命为“六查”“三助”“三办”,即:查人口、查就业、查住房、查饮水、查辍学、查医保;帮助发展产业、帮助安排就业、帮助提高技能;帮办政策落实、帮办生产所需、帮办生活所需。走访既包括建档立卡户,也包括非建档立卡户;不仅走访贫困村,也走访非贫困村。

第一次“六查”时,县财政局驻柏二庄村工作组发现贫困户陈运清双目失明的父亲没有户口信息,没有二代身份证,老人60岁以上养老金不能领,残疾证不能办。经过沟通协调,今年5月,“黑户”陈怀昌终于有了户口和身份证,身份证还是帮扶队员从派出所取回的。

“两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过杠杠。”这是县长樊中青给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的乡镇干部总结的脱贫攻坚顺口溜。他向记者解释说:“改革开放,吃不愁、穿不愁容易解决,教育、医疗有政府的保障措施,如何不让一个贫困户住在危房里,是脱贫攻坚中的一个难点。”

在沙口集乡,为了摸清农村危房情况,白天,工作组把走访中发现的疑似危房通过手机拍成照片,晚上,借助会议室里的投影仪大家把房屋的外墙、地基、大梁图片一张一张比对,以确定哪些危房予以重建,哪些通过修缮解决。

“我们以绣花功夫把精准帮扶做细做实,把好政策落实到人。”沙口集乡党委副书记段伟说。

摆脱贫困的“平原作战”——看魏县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魏县太平洋财险公司工作人员到防贫对象家中走访核查。 杜柏桦摄

持续不断的走访、排查,使魏县的脱贫攻坚台账越来越清。2017年12月起,县委、政府组织的“过堂会”和“擂台赛”,将精准脱贫工作推向了高潮。

这是“过堂会”常见一幕:台上,是由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组成的审核组,台下是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气氛俨如考场:

“这对老人为什么是贫困户?”

“一人患大病,一个慢性病,常年吃药。”

“最近是否住过院?报销了多少?”

“在邯郸第一医院住过院,新农合报销21000元,防贫保险报销6500元。”

“对该户的帮扶措施都有哪些?”

“1500元量资入股,60岁以上收入每月90元,年人均收入5900元。”

台上,提问者问得又紧又细,一遍又一遍的大排查、大走访、回头看,目标只有一个:精准。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

“扶贫微工厂”+“未贫先防机制”

——脱贫攻坚的魏县探索

摆脱贫困的“平原作战”——看魏县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魏县院堡镇陶三家村扶贫微工厂工人正在加工生产毛绒玩具。 王洪超摄

大体相似的穹顶厂房,红色心形标识中镌刻着“脱贫攻坚”四字,从NO1号到NO252号……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一座座“扶贫微工厂”,成为魏县农村新地标,彰显着产业扶贫的勃勃生机。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几年,虽然魏县也上了很多大项目,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他们一直在摸索。

沙口集乡刘屯村是县委书记卢健的帮扶村。每次到这里帮扶走访,他都与乡党委书记李彦琛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打造“一村一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这让李彦琛想起了一件事:一位叫闫连峰的老板数次向他求援。这位老板有订单、有岗位,就是招不来工人。作为国家劳务输出示范县,当地能外出打工的都出去了,留下的都是一些上管老、下管小、出不去门的留守妇女。那么,“是否可以让老板把厂子搬到村里来?”

一句话触发了灵感 ,卢健对李彦琛说:“这个主意好,把厂子建在村上,既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也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扶贫微工厂”的思路就这样成型了。

摆脱贫困的“平原作战”——看魏县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魏县德政镇前小寨村扶贫微工厂工人正在加工组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 王洪超摄

9月16日,魏县德政镇前小寨村“扶贫微工厂”内,31岁的贫困户王秀娟手持微型焊枪,熟练地在路灯光伏板上焊接焊带。从日子紧巴的贫困户,到每月收入近3000元的“上班族”,“扶贫微工厂”改变了王秀娟的生活。

“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离不开家又找不到脱贫门路,现在每月挣工资,感觉生活也有尊严了。”说起如今的生活,31岁的王秀娟笑了。像她一样,前小寨村有20多个贫困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上班,人均年增收3万元。

如今,这些建在村边的小微工厂已达252家,分别从事着箱包、服装、玩具、饰品以及一些手工性质的生产。微工厂以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创建,村集体创建“扶贫微工厂”,一次性补贴80%,其余20%分两年补贴到位,所形成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建“厂”不用村里掏一分钱,每年还坐享不低于10000元的租金收益;“扶贫微工厂”每吸纳一个贫困工人,每年补贴500元。贫困户实现“零距离”就业,微工厂实现“零风险”生产,村集体实现“零投资”发展。“扶贫微工厂”被国家扶贫办列为“脱贫攻坚100计”的第1计。

摆脱贫困的“平原作战”——看魏县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魏县魏城镇马于村扶贫微工厂工人正在采摘杏鲍菇。 胡高雷摄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

2018年9月3日,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中组部、国扶办推荐,卢健就魏县精准防贫工作机制的建立,向110名来自全国的贫困县(市、区、旗)党政主要负责人介绍经验。

按照总书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魏县在减少贫困存量的同时,积极探索“未贫先防”机制,通过创立全国第一份“精准防贫保险”,重点对“非高标准脱贫户”(收入不稳定的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收入户)进行动态监测,在这些人可能因病、因学、因灾濒临返贫之前,准确“预警”,先期救助,及时将他们从贫困边缘拉了回来。这套切实可行的机制,从源头上筑起了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

“脱贫攻坚只一次,不破楼兰终不还”

——脱贫攻坚的魏县干劲

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魏县各级干部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汽车在纵横交错的乡间道路上行驶,提起脱贫攻坚,陪同记者采访的县扶贫办干部李治国半开玩笑地说:“工作太忙了,媳妇都要跟我离婚了。”

原来,由于工作忙,他常常两三个月不能回家。正上初三的儿子由于学习压力,再加上性格正值叛逆期,母子二人一言不合就是争吵。妻子说服不了儿子,便往往在深夜打电话向他求助。

“排查验收的事正忙着不可开交,她电话来了。”一看是家里人,不由自主把电话挂了。没想到,这一挂,妻子更来气了,不接手机,就打座机。双方心里都有怨气,吵着吵着就恼了,“你就说吧,你是要家,还是要工作?”“脱贫攻坚都在忙,我能撂挑子吗?”“那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咱离婚吧。”妻子扔来冷冷的一句。当然,几天冷战之后的结果是,李治国再一次向妻子陪礼道歉,他答应,等脱贫完成之后补上这一切。

“为了脱贫攻坚,你可以舍弃很多东西,包括亲情和友情。”魏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信说,为了脱贫攻坚,年轻人的婚期推迟了,开了单的检查暂时不做了,好不容易获准的假期不休了,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

摆脱贫困的“平原作战”——看魏县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魏县车往镇东上村对初选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 车往镇供图

在车往镇,当地干部都知道刘翠芳“喝凉水”的事儿。

2018年5月,魏县脱贫攻坚进入模拟验收关键时刻,39岁的刘翠芳发现自己怀孕了。确认消息后,她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让外人知道,全镇上下都在不舍昼夜工作,作为分管扶贫的干部,她怎能脱岗?

她和别人一样每天早晨7点到岗,然后下村走访,高龄产妇的妊娠反应来了,她赶紧到农户家水管下接了一碗凉水喝下压压。呕吐的感觉小些了,又继续在村里走访。有一次,一位女同事无意中看到她去接凉水,惊奇地问,“翠芳,你怎么大清早喝凉水呢?”刘翠芳笑了笑说:“没事儿,我身体好。”反应最强烈的时候,她曾一口气喝下四碗凉水。

刘翠芳的微信名叫“泥娃娃”。她说自己是魏县脱贫攻坚大合唱中一个摔不倒砸不烂的“泥娃娃”。

“脱贫攻坚只一次,你我且行且珍惜。”

在魏县采访,被这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感动着。

当记者问他们是否感到辛苦时,他们说,苦是必然的,但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反贫困斗争,我参加了。”成就感,或来自于认真整理出的一本脱贫攻坚台账,或来自于绞尽脑汁找出的一条产业扶贫新路,或来自于与帮扶对象亲如一家的交融与认可。

扶贫先扶志。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辛勤劳动来实现。魏县各级干部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梨乡的广大群众,他们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自主意识悄然形成。

58岁的“老光棍”赵彦2018年春节前换了双人床,是被他称为“小兄弟”的驻村帮扶队员李明自掏腰包买的。作为沙口集乡漳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的政策为他建起了30多平方米的装配式住宅,县安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几名队员又凑钱给他买了衣柜、沙发、茶几、条桌。房子有了,家具有了,工作有了,赵彦每天都高高兴兴上班去,正打算寻找自己生活的另一半呢。

脱贫攻坚让东代固镇北罗庄村的刘怀庆开始了新的人生。今年56岁的他,30多岁才找到对象,刚成了家,又发现得了糖尿病。2017年冬天,当镇党委书记段献鹏带领人员站在雪窝里为他踏勘在哪里建大棚时,他称病在屋里躺着一动不动。如今,在大家的帮扶下,蘑菇棚建好了,房屋也粉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的体内苏醒了。重新站起来的刘怀庆每天早早起床管理大棚和果树,“你们对我这么好,我要报答大家的关心。”刘怀庆脸上泛着幸福的光泽。

大地平阔,万物成熟。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魏县正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责任编辑:董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