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邯郸头条新闻>>

十三五 河北邯郸打造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绿城

2020-10-22 14:39:39 来源:邯郸日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年来,邯郸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蓝天白云天数越来越多。图为龙湖公园 一景。(资料片)                   邯报融媒体记者李啸摄


天空湛蓝、河流清澈、花木葱茏,生态成为了发展潜力,绿色变作了城市底色。回眸“十三五”期间,邯郸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路不懈逐绿前行。一座“钢城”悄然实现了绿色转身,一幅天蓝水碧、地绿人宜的美丽画卷在古赵大地舒展。

谋篇布局打响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

“以前是拍雾霾,现在是拍蓝天。”对于邯郸人来说,五年来切身的感受,是镜头里变化的天空,朋友圈里晒出的照片从原来的灰蒙蒙开始变得清亮亮。特别是近两年,蓝天白云不再是少见的稀罕景,成为常态。

“天空日记”印证着邯郸空气质量大幅提升。据环保部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3日,邯郸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49,优良天数达到177天,优良天比率达到61.7%,各数据均已优于“十三五”目标任务,为“十二五”以来最好水平。

一直以来,邯郸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是产生大气污染的根本源头。市委、市政府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国之大者”,五年间举全市之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布局谋篇。出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细化制定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实施“1+29”方案,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及整治燃煤污染、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散乱污”企业清零等29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颁布《邯郸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一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全面打响,稳步推进。

“组合拳”出击真章实招治本攻坚

向污染宣战,必须拿出动真碰硬的举措和决心。十三五以来,邯郸打出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等系列“组合拳”,治本攻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压减产能力度。2016年—2019年共压减炼铁产能1105万吨、炼钢970.6万吨、煤炭产能683万吨、焦化产能1033万吨、火电产能64.1万吨,超额省定去产能任务。完成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41家。其中主城区的纵横钢铁、裕泰焦化和武安的东山、广耀、运丰3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调整能源结构,重点实施散煤清洁化替代。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气代煤、电代煤“双代”改造106万户,今年10月底前,将再完成46.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实现平原地区清洁取暖“全覆盖”,许多村庄改变了烟熏火燎的传统取暖方式,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

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公转铁”。19条铁路专用线建设列入国家或省计划,4条建成投运,3条已开工建设。淘汰全部老旧机动车17.8万余辆,市主城区实现公交车100%新能源纯电动化,柴油渣土车实现全部清零。

此外,邯郸2018年率先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治理改造。18家钢铁企业烧结、炼钢、炼铁工序,21家焦化企业推煤、出焦工序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钢铁、焦化企业全部完成无组织排放一体化治理,实现超低排放全流程、全方位改造,全过程、全周期控制。

开展“拆锅炉、拔烟囱”行动,全市累计拆除燃煤锅炉7869台10059蒸吨。通过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实现了锅炉行业能源结构性变革,彻底告别了“锅炉遍地,烟囱满天”的历史局面。

整治“散乱污”企业。2017年以来,“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30271家,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特别是永年区拿出“洗牌”的力度,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4950家,其中9098家为标准件企业,实现整治提升,脱胎换骨,建成国内环保水平一流的标准件园区。

生态修复走出绿色转型发展路

涉县西达镇西达村后的山坡上,近千亩果树、成片的核桃林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数年前这里还是西达石英砂岩矿的重点开采区。

2014年底,随着矿山被关闭,西达村开始走向绿色转型之路。矿山上,种植果树发展经济的同时重披绿装,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经过几年的发展,昔日支离破碎的矿山开始“美颜”,成了集生产、研发、销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老矿山焕发出新生机。

邯郸作为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各类矿山曾一度超过3000多个,长期的乱挖乱采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十三五期间,邯郸把生态修复作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道工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力度,推进矿山关停取缔和露天矿山深度治理工作。2016年以来关闭固体矿山240个,恢复治理矿山250个,治理面积3万多亩,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62亿元。

峰峰矿区对采煤沉陷区土地进行综合治理,随坡就势,建设了600余亩的清泉公园;武安市开展“区域化、系统化、生态化”修复治理工程,高标打造国家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涉县坚持“矿山治理+旅游”思路,在圣福天路两侧打造景观节点,将符山矿区打造成千里旅游通道上一处万紫千红的国家级矿山公园;邯郸主城区西部的紫山,从曾经遍地小煤窑的秃山荒山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色彩多变的的城市后花园。

河清岸绿 谱绘兴业富民新篇

治山见林、治水常清,邯郸高标准实施绿化攻坚、水生态修复,以扩大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为重点,构建河渠湖库连通的邯郸大水网体系、全面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体系,让山更绿、让水更清,补齐生态短板。

建设邯西生态示范区,重点打造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沁河生态文化示范区、园博园等亮点工程;编织绿色生态廊道,市域内高铁、高速、国省干道和各类公路两侧林带绿化提升,滏阳河、跃峰渠引漳济沁两岸再现风景秀丽的生态景观廊道;构建森林生态圈,在主城区和各县(市、区)建成区周边,依托山峦水系,建设了武安市东山森林公园、肥乡区凤湖湿地公园等90多个精品游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三年完成村庄绿化12万亩以上。寿东村、小堤村、响堂水镇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魏县、肥乡区、临漳县、曲周县、涉县等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

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三水共治”,构建河长、警长、督查长“三长治河”工作体系,水岸同治、分类施策,护好水、去差水、治污水、净河水,生态水网日益完善。以滏阳河为主线,营造靓丽景观水线,西部山区、中部城区、东部平原三区统筹构建山区水源涵养区、城市靓丽水景观区、平原生态灌区的水生态格局;各县(市、区)以水为脉,以文化为魂,多点打造水秀景明。

十三五期间,邯郸每年营造林都在52万亩以上,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41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末的27.7%提高到了2019年底的34.1%。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9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带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绿色繁荣。魏县鸭梨,涉县、武安核桃、花椒,永年葡萄等一批优势高效林业产业不断壮大。以森林为依托的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兴业态纷纷涌现,建成峰峰药王谷、涉县王金庄万亩梯田等一批优秀生态旅游景点,2019年全市森林旅游游客量达741.8万人次。通过生态水网综合开发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游、山水游、风情休闲游、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旅游精品观光项目。永年广府古城5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涉县清漳河旅游景观带、滏河源景区等新旅游景点,带动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7%。

青山碧水白云绕,鸟语花香溪垂钓。五年来,邯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地探索、坚持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铢积寸累,曾经的钢铁之城正绽放出夺目的“生态之光”。(记者刘敏)

来源:邯郸日报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