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2023邯郸区县·邯郸

广平县非遗艺人龙常青的心愿—— “把葫芦烙画技艺传承下去”

2023-11-22 18:16:09 来源:新邯郸客户端

扫码阅读手机版

11月20日下午3点,广平县非遗艺人龙常青正在工作室里专心地创作葫芦烙画。这个仅有20平方米的房间内,一面靠墙的货架上摆放着近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葫芦,葫芦上有风景、人物、成语故事等各种图案;另一面墙上挂着几十幅同样有丰富内容的宣纸烙画。这些展出的葫芦烙画和宣纸烙画,只是龙常青30多年创作生涯中很少一部分作品。

龙常青坐在屋子中央一张大桌前,左手扶着一个40厘米高的葫芦,右手上的电烙铁在葫芦面上“游走”,高温烙铁尖划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道黑色的细线。只一会儿工夫,一个小孩儿玩耍的轮廓呈现出来,他正在创作这段时间很受欢迎的国庆题材葫芦烙画。

“起稿最关键,脑中要先有轮廓,然后用铅笔在葫芦上画出来,最后再用电烙铁画。”龙常青介绍,温度和力度决定着线条颜色的深浅,同样需要掌握“火候”,温度过高或者力度过大很容易烫坏葫芦。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来自龙常青多年的操作实践与经验总结,“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烫到手了,烫坏葫芦更是家常便饭。”

今年56岁的龙常青是平固店镇北吴村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美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里没有条件供龙常青学画画,他就照着书里的插画自己画;没有专门的画纸,他就画在课本的空白处。从儿童到青年,画得时间长了,逐渐摸出了门道,在北吴村逐渐小有名气,就连村里宣传墙上的漫画也常常请龙常青来画。

从在纸上作画到在葫芦上烙画,源于一次偶然。一天,龙常青看到家里筷子上的精美图案,就琢磨是怎么画到上面的?通过查资料、向别人请教,他了解到一种烙画技艺。从此,他开始专注于烙画的学习、创作,并从开始的木板烙画逐步转向葫芦烙画,后来又加入了宣纸烙画。

烙画技艺与葫芦的完美结合激发了龙常青的创作灵感。烙画用的葫芦是专门的品种,大葫芦能达到1.2米,小葫芦只有2-3厘米,龙常青用过的最小的葫芦只有1.5厘米,而一般葫芦尺寸大多在35-50厘米。“不同大小的葫芦适合画不同的内容,我会根据葫芦高低胖瘦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构图。”龙常青说。

龙常青在葫芦烙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当时,广平县从事葫芦烙画创作的人很少,他在创作中遇到一时搞不清楚的问题往往只能通过自己琢磨、试验来寻求解决方法。此外,龙常青是村干部,白天忙于村里繁杂的事务,只能利用晚上和零碎时间进行创作,往往要熬夜做到很晚。但热爱使他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大量作品的完成,葫芦烙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喜爱。他还曾受邀参加央视的星光大道节目,向全国观众介绍葫芦烙画这一特色技艺。

2019年,葫芦烙画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常青说:“葫芦烙画从不为人知到成为非遗,这是最让我高兴的,这么多年付出再多也值得。”

龙常青在坚持创作的同时,每年都会招收慕名而来的学员。这些学员有广平县当地的,也有曲周、永年、馆陶等周边县区的,还有从外省远道而来的。龙常青教授他们葫芦烙画技艺,却不收取学费,甚至让有需求的学员吃住在自己家里。当外界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时,他回答说:“我岁数越来越大,不知道还能画几年,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比收学费更有意义。”在龙常青的悉心教导下,如今,有不少学员已经成功“出徒”,葫芦烙画技艺的影响范围正在持续扩大。

近来,龙常青还积极参与当地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带着他的葫芦烙画技艺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给孩子们介绍葫芦烙画,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操作体验。他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非遗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让孩子们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寓教于乐中蓄积传承力量。”(记者王翔 摄影周绍宗)

责任编辑:韩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