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县文化惠民风生水起
河北新闻网
2012-05-10 10:36
来源:邯郸日报
责任编辑:田士威
【字号

本站搜索

    邯郸日报讯(韩艳萍 代国祥 乔九照)今年以来,邯郸县把文化惠民作为构建幸福邯郸县的重要元素,实施了文化乐农、文化育农、文化富农三大惠民工程,县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50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其中25万元用于支持村级文化设施建设,25万元用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

    文化乐农:欢乐使者入村来

    从送电影下乡、送戏曲下乡到名人名家专场演出;从举办桃花笔会、农民文化艺术节到大型红歌演唱会……邯郸县开展了一系列“送文化”活动,“欢乐使者”为农民献上精心烹制的一道道“文化大餐”,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均衡营养”。

    该县探索建立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全县每年开展1——2次大型文化活动,每年组织6次以上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每个乡镇每2个月有一场大型演出;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口帮扶24个村,每年开展送文化演出和文艺辅导、文艺培训活动不少于10次,每年为帮扶村培训一批文艺骨干,建立一支“不走的文艺队”。

    该县先后邀请国家、省、市各级文艺专家、文化团体到农村演出,开展了“文艺进乡村、欢乐手牵手”、“欢乐乡村”、“红歌汇”等系列活动;整合县文化馆、县曲剧团、县电影公司力量,通过流动舞台车,在全县开展了“百场戏曲进农村”、“红色歌曲大家唱”、“经典影片百村行”等巡回演出;组织县内文艺骨干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成立了演出队,唱群众爱听的歌,演群众身边的事。

    该县文化惠农已辐射200多个村,共为群众送戏下乡128场,放映电影200余场,组织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

    文化育农:求知求乐双结合

    “我这烹饪技术是从俺村农家书屋学到的,靠着这门手艺,饭店生意火爆。”说起农家书屋,黄粱梦镇高北村村民宋朋军满面春风。像高北村这样的农家书屋,该县已建起150个,成为育农惠农的“营养库”,平均每个书屋藏书量达3000余册,惠及群众6万余户。

    该县坚持“求知”与“求乐”并重,开展送文化“入脑”工程。采取“自建+帮建”的方式建农家书屋,投资140万元为村里购置图书,让农民从书屋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建起了新农民培训学校,指导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学法律、学礼仪、学管理,引导农民争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乡镇、街道设立专职文化站站长,每个乡镇配备1——2名文化指导员,帮农民把书读“活”;在150个村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配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传授科学知识,宣传先进文化。

    该县每年财政收入的60%以上用于惠民工程。近年来已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县150个村全部建起了文明示范书屋,先后培养了科技致富带头人8000余人。

    文化富农:富了脑袋富口袋

    4月16日,在河沙镇第19届农民桃花笔会上,美食林集团与河沙镇签订了长期无公害农产品供销协议。该县文化惠民工程也成为沟通当地农产品与市场流通的品牌“中介”。美食林集团负责人说:“河沙镇的文化声名远扬,我们从农民的漫画和诗作中了解到这里的鲜桃、葡萄、蔬菜等绿色农产品,一考察果然名不虚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以文养农、以文兴农是邯郸县文化惠农的又一重点。该县积极探索文化富农之路,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导农民大赚文化钱。借助河沙镇书画、剪纸、烫画、漫画等文化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示范户兴办文化实体,形成文化标识,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今年该县重点培育10名文化产业发展领头人。

    邯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建英说:“文化惠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更多的群众受益,让更多的群众走近文化、享受文化。”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