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百年西调期待“重生”

    “为社稷臣哪怕沙场效命,为黎民臣情愿自请长缨……”西调名剧《潘杨讼》一段经典唱腔博得场下观众阵阵喝彩,这是日前永年县洺州大剧院永年西调的演出现场。永年西调这一地方戏在经历了兴盛与没落的洗礼后,日前得到永年县政府的支持。不久的将来,该剧种将重新回到百姓中间。

    永年西调又称“三搭板”、泽州调。清咸丰年间,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不断吸引当地人加入班社参与演出。在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逐渐渗透其中,同时受到京剧、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又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戏曲剧种。解放初期,由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定名为西调,概取“调自西来”之意。

    永年西调自产生绵延至今百余年来,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流行到永年之外的曲周、鸡泽、馆陶、邢台、豫北、鲁西、晋东等地。2008年6月,永年西调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西调表演艺术家张海臣先生为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年76岁的张海臣告诉记者,百余年来,永年西调经历了起步、辉煌、低谷、重生这四步,其中上个世纪60年代是永年西调的巅峰时刻,尤其是永年县西调剧团于1958年成立后,在地、县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整理了一批优秀剧目,其中《海瑞告状》参加1959年省戏曲汇演并获奖,省电台还播放了《海瑞告状》、《洪湖赤卫队》、《八郎刺肖》等剧的录音。1963年西调剧团首次赴晋,与晋城县实验剧团等同行同台演出。著名作家赵树理曾多次观看演出,并帮助修改《海瑞告状》一剧,还题词:“从革命实践中脱胎换骨,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文革”期间,西调被列为“破四旧之一”而搁浅,一直到改革开放,才得以复苏。1984年10月,河北电视台将该团的传统剧目《海瑞告状》搬上了屏幕,并将《潘杨讼》、《八郎刺肖》、《斩皇子》等剧目录音播放和存档。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市场的萎缩、设备的落后、戏价的低迷、演出环境恶劣等原因,永年西调遭遇寒流。张海臣表示,一大批西调演员转投其他行业,加之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学戏,导致永年西调“青黄不接”。

    为了挽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使西调重回群众中,永年县政府部门于近日连续举办了两场西调演出。经过这两场演出,该县上下对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戏迷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来自距离县城30华里外后石营村,因为特别喜欢看西调,专门骑着自行车前来看戏。

    永年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彦力说,计划每年拨付一定的资金用于西调演员的工资、设备更新和剧目排演,改制后,剧团会按照“一年一部精品戏”的工作思路,每年创作一部精品戏,以保持西调的新鲜感和活力。同时,针对永年西调青黄不接的问题,该县将成立戏曲学校,吸收热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少年儿童,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西调演员和传承人。

    邯郸晚报讯(记者 李治勇)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田士威】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