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新闻>>邯郸要闻

邯郸市全力推进城乡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7-03-02 14:56:00 来源:邯郸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邯郸市纳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并定位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意味着古城邯郸将面临新机。

未来邯郸将兼顾交通、制造业等既有优势,又运用山水、人文和区域中心的潜在价值,立足区域,强化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作用,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枢纽。

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引领发展。邯郸市规划设计部门在规划“龙头”引领下,一幅“美丽邯郸”的壮丽画卷正按照既定蓝图徐徐展开。

四个转变,转型邯郸再提速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要求城市必须具备跨地区的社会经济组织能力,并承担起区域性生产生活组织功能,这就倒逼邯郸市由传统封闭的城镇体系向区域开放的“节点+网络”城镇体系转变。通过大数据的研究,邯郸市在科技创新、商贸物流、文化休闲、先进制造等功能领域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因此,应积极构建区域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对接京津冀,努力承担区域性发展功能,构建“一主、一副、多极”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一主”即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做优做强邯郸中心城市,构筑京津冀新兴增长极;“一副”即加快武安转型发展步伐,全力建设京津冀区域中等城市;“多极”即建设特色鲜明的重点小城市,形成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市域次中心,并有重点地承接区域性专业化功能。

城市经济结构实现由生产组织体系向生产、服务与消费复合体系转变。随着消费经济时代的到来,个性化的商业、休闲和娱乐需求日益旺盛,服务和消费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发突出,邯郸市要积极转变二产占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立足制造业基础,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发挥山水人文资源优势,打造创新版的邯郸服务,包括商务金融、总部经济、研发创新、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构建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城市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由资源、资本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中国制造角色将由低端产业承接地变为科技创新的领导力量,邯郸市应果断推动产业转型,嫁接京津科技与产业资源,以重点平台与产业集群为依托,强化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升级版的邯郸制造,逐渐实现由能源型制造业向技术型制造业的转变。

城乡空间环境实现由物质属性向人本、生态导向的人居环境品质转变。优美的人居环境有利于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要回归城市本源,树立“美丽邯郸”的新理念,关注城市福利、公共服务与环境品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主题。

两大工作,绿色发展升水平

强化环境协同治理。落实京津冀环境治理要求,构建“三区、七廊、多节点”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在市域划分生态分区,西部突出生态涵养,中部强化生态修复和生态修补,东部强化基层环境治理与协调水资源环境压力。结合太行山山前地区和滏阳河、漳河、洺河等水系,形成多条区域性生态廊道。划定生态控制性和城市开发建设边界,实现对城市生态格局的精准管控。以大气、水环境治理为核心抓手,推动太行山前、滏阳河流域等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

积极开展城市双修。开展生态修复,显山露水,优化城市传统山水格局,将山水资源转化为城市环境本底,重点围绕西部浅山带和穿城河流整治,实现浅山地区由“黑”变“绿”,打造服务于市民郊野游玩的生态休闲带;实现滏阳河、沁河、支漳河等河流的流域控制,净化水环境,保障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开展城市修补,透绿见蓝,构建城市通风廊道,优化老城绿地与开敞空间布局,形成“五带、三楔、多节点”的绿地与开敞空间体系,形成与转型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环境空间。

六项着力,城市建设夯实基

着力打造京津冀城镇群中的特大城市。成熟的城市群需要金字塔式城市规模分布,京津冀城镇群中,京津过于“肥胖”,河北城市过于“瘦弱”,城镇规模分布“断层”。按照国际城市规模位序分布基本规律,邯郸要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对京津两个超大城市而言,必须达到特大城市规模(500万以上的人口规模),才能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层级。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邯郸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辖区面积由655平方公里增至2661.8平方公里,人口由161万增至367万。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对构建特大城市框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广阔的生产力布局空间。

着力打造区域一体的协同城市。按照“东进、南跨、北联、西优”的空间发展思路,将邯郸县永年县、肥乡县和磁县7个乡镇的空间资源与中心城区进行全面整合,形成组团城市格局,提升中心城市整体竞争力。东部加快东区和肥乡区的融合,全面推进现代服务、新型产业和大宗生产物流东进,实现区域引领。南部围绕南湖-双港片区和峰峰-冀南新区,建设商贸物流服务和高端制造两大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南跨。北部促进北湖地区和永年区联动发展,依托北湖和永年区区位优势,分别打造北部幸福产业新城和民营经济集群升级示范区。西部推进邯钢-户村片区升级转型,调整生态敏感地区产业布局,培育复兴区消费与休闲功能。在市区范围统一进行规划建设,杜绝产业体系雷同和重复建设情况,促进区域要素正常流动,培育区域共同市场,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均衡发展。

着力打造联动区域的开放城市。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证明,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在全球化时代,全球供应链不仅谋求生产的低成本,还追求物质、库存和时间的低成本。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和高铁等,为全球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营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邯郸要结合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现实交通基础,构建出海和内陆辐射通道,强化枢纽作用,形成京津冀联动中原和环渤海辐射中西部的门户。出海通道方面,畅通与天津、黄骅、青岛、连云港等东部沿海的联系,建设邯黄铁路复线、邯黄铁路南延线、济青铁路扩容,打通邯港(黄骅港)高速、邯大高速东延。内陆辐射通道上,谋划邯长铁路、邯长聊客专西延至兰州,与青兰高速公路共同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物流客流复合通道。强化枢纽作用方面,建设四省交界地区交通枢纽中心,将邯郸东站、邯郸空港、邯郸陆港等打造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综合枢纽,远期打通郑州、天津、徐州三个方向的城际轨道线路,构建系统完善的网络状国省干道体系,打通与周边城市的跨省、跨市断头路。

着力打造科技引领的创新城市。在信息革命下全球制造业面临重新整合,目前全球性工业产品持续贬值、知识产品产值不断飙升。在这种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知识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左右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创新能力。一是要不断强化邯郸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做大做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冀南新区两个重点产业平台,整合邯郸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冀南新区生产组织中心和邯郸科技创新港,实现对城市产业的转型引领;通过支持区县产业集群发展,关注产业内生动力,建设京津冀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区,激发基层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格局。二是要塑造繁荣复兴的地域文化。文化要素是吸引创新集聚的重要依托。国际经验表明,集聚高等级的文化要素,形成可识别的人文环境,能更有效吸引有创造力的人群。在老城更新改造中,要围绕赵都古韵,活化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围绕传统工业街区,保护并延续厂区布局肌理,灵活运用工业厂房场所发展双创空间;围绕历史性水岸空间,推动沿线用地置换,植入商务商业、文化体育、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活力。

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魅力城市。实现山水人文价值回归与消费转型,构建全域旅游休闲网络,突出历史、民俗、生态等多元主题,按照西部太行山岳、中部古赵文化、东部乡村民俗的分区发展要求,结合洺河源、娲皇宫、紫山、赵王陵、广府、磁州窑、曹魏邺城等,塑造7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由点及线,由观光向休闲、消费、体验转变。同时,按照古赵风韵、山水风情、工业风采、都市风范的要求,认真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重塑邯郸城市特色风貌体系,彰显城市魅力内涵,建设区域旅游休闲目的地。

着力打造共享融合的包容性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在《世界城市报告》中提出了包容性城市的主题,并将其作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目标。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设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体系。其中,社会服务均等化,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要求,合理确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类社会服务设施的结构层级、设置标准和规划布局,对接京津广泛开展合作协作,构建区域性公共服务高地,建设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均等化的社会服务,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在800-1000米半径范围内,突出便民(社区管理、超市、菜市场、养老、卫生)、健民(体育活动)、乐民(文化活动、公园)、育民(中小学、幼儿园、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安民(派出所)等五个方面,提升平等包容水平。(记者王金玲)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李珊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